2025年9月8日,司法部部长贺荣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讲到,“规范行政执法,规范的是乱执法、滥执法,不是不执法,也不是执法越宽越好。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等与群众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密切相关的领域,要坚持最严的标准和要求,依法检查,执法到位,坚决防止监管漏洞和安全隐患。”本次情景模拟教学作为强化程序意识、恪守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与2022年引发热议的“毒死蜱芹菜”案正反结合,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法治实践课。它深刻警示我们,基层行政执法人员提升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方式的能力,是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核心任务。
一、把握法治内核,超越机械执法。法治思维的核心在于尊崇法律精神、恪守程序正义、权衡权利义务、运用比例原则,而非孤立引用法条。一是系统性理解法律。处理案件必须通盘考量整个法律体系。要深刻把握《行政处罚法》“过罚相当”“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等原则,熟练运用裁量基准,对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进行综合裁量,确保罚当其过,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相统一。二是恪守程序正义。“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各类市场主体最期盼的是平等法律保护。一次不公正的执法司法活动,对当事人而言,轻则权益受损,重则倾家荡产(《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程序合法是实体公正的基石,必须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听证办法》等程序规范,内化为行为习惯,确保每一个执法环节都经得起法律和公众的检验。
二、强化实战训练,促进能力转化。法治思维离不开扎实的实战技能支撑。一是深化情景模拟教学。在执法工作实践中,要推广本次教学模式和训练思维,定期组织角色扮演和全流程演练,通过换位思考,深度锻炼证据审核、法律论证、程序操控和现场辩论能力,并重视复盘与点评。二是提升调查取证与说理能力。执法不是简单处罚。调查要力求查明源头、阻断危害。决定必须强化说理,使行政处罚决定书成为论证严密的法律文书,积极回应当事人申辩,主动接受公众监督。三是掌握舆情应对艺术。在自媒体时代,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研判舆情,主动、精准、依法释法说理,说明危害、阐释法律初衷、讲清责任原因,有效引导舆论,凝聚法治共识。
三、完善内部机制,筑牢制度保障。个人能力需与制度建设协同发力。一是强化法制审核与监督。必须严格落实“三项制度”,尤其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环节,要敢于质疑,切实发挥“防火墙”作用。加强内部案卷评查,以问题为导向促进规范。二是细化统一裁量基准。需及时总结相关案例经验,出台更精细化、更具操作性的裁量基准和示例,明确不同处罚阶次的适用标准,为基层提供清晰指引,减少随意性。三是建立案例指导与预警机制。定期发布剖析典型案例,作为执法参考。同时,对苗头性、普遍性风险加强预警研判,制定预案,防患于未然。
法治思维与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内心崇法、脑中精法、手中熟法、口中善法。让我们以案为鉴,以学促干,通过深化认识、强化训练、优化制度,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履行好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民生安全的神圣职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活动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作者为第52期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
(责编:王守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