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马克思主义于我更多的是理论条文,理解也不够系统、深入。通过中青班集中学习,我深切感受到:马克思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伟人,毕生都在为人类解放而不懈奋斗。马克思主义是站在全人类根本利益立场上的科学理论,蕴含深厚的为民情怀、严谨的实践精神和深邃的思辨哲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深远的影响力。
一、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解放的崇高思想
马克思在17岁高中毕业时,便立下了“为人类而工作”的人生理想。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理想,马克思饱尝了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倾尽毕生精力创立了为人类求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19世纪初,以蒸汽机技术为核心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制造业的飞跃式发展,机器化大生产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加速扩张。然而,在这一看似繁荣的表象之下,马克思敏锐地洞察到底层广大无产阶级所遭受的残酷剥削。当时,欧洲不乏温和的“改良派”,他们寄希望于与资产阶级达成和解,以缓解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但马克思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他是一位真正为人民而生的革命者,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人类解放,始终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终生。
马克思首先从劳动异化入手,深刻剖析了无产阶级的苦难根源。他指出,无产阶级的现状不可能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得以缓解。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无产阶级作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却陷入了日益贫困化的境地。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不会改善无产阶级处境,反而会通过剩余价值规律不断加剧阶级对立,使无产阶级陷入更加深重的苦难之中。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彻底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真正解放。
在马克思主义武装下,全世界无产阶级才明白他们真正的敌人是谁。他们的悲惨境遇并不是因为个别资本家的残忍剥削,而是私有制本身所蕴含的资本逻辑造成的。只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准确把握了当时社会的根本矛盾,站稳了人民立场,赢得了民心,最终带领人民取得了全国政权的伟大胜利,创造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奇迹。这一奇迹背后,正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宣言》“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理想信念的坚守。
二、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的科学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和发展真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曾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一个本质区别就在于,前者能够直面现实世界的困境,并致力于通过实践去改变它。
马克思敏锐地观察到,当资产阶级国家宣称代表全民利益时,无产阶级却遭受着日益严重的压迫。他摒弃了黑格尔派等唯心主义将国家视为“道德理性化身”的幻想,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揭示危机根源。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揭示的:“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与此同时,马克思一生都在密切关注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进程,并不断根据实践的发展对其哲学思想进行修正和完善。在指导1848年革命和巴黎公社运动的过程中,他不断深化对无产阶级专政的认识,并先后七次修订《共产党宣言》的序言。这一过程,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真理是在认识过程本身中,在科学的长期的历史发展中。”
不少人曾以不同方式提出疑问:为什么时至今日资本主义还没有灭亡?我想,如果马克思生活到现在,他一定会再次审视和修正自己的理论著作。因为他将从19世纪工业革命初期的生产力中走出来,看到当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看到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看到金融危机触发经济危机的时代。从而从当前具体实践出发,再次揭露资本主义危机的本质:尽管当代资本主义通过金融创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等手段暂时缓解了矛盾,但其资本扩张和剥削剩余劳动价值的本质并未改变,其内部矛盾的对立性,终将导致资本主义的最终灭亡。
三、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问题和矛盾
辩证唯物法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论,始终贯穿于马克思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一切事物自身孕育着其发展和颠覆的双重力量。当我在学习研读马克思“两个决不会”论断时,便能感受到辩证思维的熠熠光辉。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这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旧社会形态的消亡与新生产关系的诞生,从根本上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又如,矛盾具有对立统一性。旧社会形态内部既包含自我发展的因素(现存生产关系的适应性),又孕育着自我否定的力量(新生生产力的革命性)。再如,事物发展遵循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旧社会消亡与新社会诞生需历经量变积累至质变飞跃,当旧制度容纳生产力达临界点,新制度的质变方具历史必然性。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与建设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拓创新。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同志精准抓住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工作重点,同时并未忽视非重点工作,而是将其置于助力重点工作解决的战略高度统筹谋划。以“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关系处理为例,既强调以重工业为重点,又指出“真想发展重工业,就要多发展农业”,农业积累为工业化提供物质基础,工业发展反哺农业现代化,二者通过“否定之否定”展现出辩证统一关系。这种辩证思维在《论十大关系》中多有体现,将看似对立的要素转化为相互促进的条件,推动社会主义各领域建设协调发展。
当下,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之时,更需运用唯物辩证法剖析当下问题。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又一次突破。它将经济与社会等关系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运用辩证思维协调各个要素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将“坚持系统观念”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贯彻的重大原则之一,强调“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改革攻坚中,我们既要聚焦重点领域,又要兼顾各方面关系,以系统观念为指引,处理好这五个重大关系。
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使命。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厚植为民情怀,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要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更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一方面,深刻认识到中国崛起、东升西降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清醒看到我国在科技创新、高端产业链等领域仍面临挑战,与美西方国家仍有差距。准确把握变局本质,我们既不盲目乐观而轻视困难,更不会消极悲观丧失斗志。我们应以系统观念和辩证思维为指引,敏锐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为促进共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贡献力量。
让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奋勇前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解放事业不懈奋斗,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永远照耀我们前进的道路!
(作者系第67期中青班学员)
(责编:王守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