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落下帷幕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我国2018年主场外交的收官之作。为保证盛会的成功举办,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向全市各单位借调外事干部。在学校的推荐和领导的支持下,我有幸成为这场盛会的“主人翁”之一,代表市委党校加入进口博览会要客组,协助开展匈牙利代表团的联络接待。短短两周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大容量的工作内容,使我接触到大量新经历、新事物,印象深刻、受益良多。
成在沟通。我所在的匈牙利代表团接待小组共8名成员,而我所服务的匈牙利代表团共有60余名成员。匈牙利政府高度重视此次进口博览会,总理夫妇亲自出席,外交部长、创新与技术部长、农业部长等政府高官组成的代表团一同来沪。8对60,我们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匈牙利团组规模大、级别高、涉及部门和人员多,相应的信息沟通和对接工作也更加庞杂。每天,大量信息通过照会、邮件、电话和网络交流汇入小组,我们的日常工作便是汇总、分类、处理、下发。有时为了某个环节,我们的沟通会持续到凌晨1点,第二天清晨6点刚过,更多信息又陆续到达。我方与匈方的联络反馈及时迅速,与我方做出的辛勤努力工作是分不开的,时差此时已经不复存在。同时,我方还与匈牙利使领馆和匈方先遣团召开多次会议,反复磋商各项细节。多渠道、高频次、无时差的密集沟通和衔接,为后续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确保了无缝对接。
重在精细。大到匈牙利代表团参加开幕式、双边会谈等重大活动安排,小到每个人的护照号、行李件数等信息,都需要我们进行反复协调、确认和悉数掌握。开幕前代表团数据频频发生变化,有时团组数据刚统计到一半,人员就发生了调换;有时车辆安排还在确认当中,行程就又已经发生变化。这就要求在最终方案确认前,所有信息都必须及时更新、不容混淆;也要求我们保持高度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认真仔细地对待每一个细节。几天的接待实战,使我深深体会到服务的精细化是决定接待成效的关键。如在安排代表团对匈牙利著名设计师邬达克的一处建筑作品进行参观时,匈方已与业主沟通确定了参观计划。但我作为中方礼宾官,为周全起见,仍然再作沟通并与业主保持实时联系,从而确保时间安排更加合理,确保了在要客抵达时,业主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在大门口,迎候设计师邬达克祖国贵宾的到来。
关键在合作。小小的接待组,工作内容却涵盖礼宾接待、对外联系、警卫、新闻联络、用车、住宿安排等多项职能。虽然是临时组建的团队,但大家协作默契、相互补台,充满战斗力。如在办理代表团行李出境时,因为涉及一些特殊物品,团组前辈们均事先进行耐心指导,在过程中跟进并给予充分支持,使我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能够与这些精英队友并肩作战,是我此次进博会工作的最大收获之一,这不仅是一次难能可贵的学习机会,更促使我在今后工作中更加注重细节,加强团队合作,以大局观念做好各项工作。
贵在奉献。从进博会的开幕筹备到圆满闭幕,我过的是全封闭的“团上生活”,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对此,团组所有人员都精神饱满、欣然对待。匈方团组抵达当天凌晨4点,我团成员均已“闻闹钟起舞”,顶着星光准时到达浦东机场待命,接待第一批要客的到达。当天的匈方贵宾分4班航班抵达,我均全程跟进,妥善安排。直到我完成了最后一批匈方来客的入境手续和行李办理,送他们上车离开机场时,窗外已经夕阳西下,大家方才觉得双脚疼痛麻木,几乎难以着地行走。对此,我们也毫无抱怨,大家还互相开起了玩笑,总结这一整天的接机经验,其中有一条便是:一定要带好充电宝,带上干粮,否则一整天都要饿肚子。这样的乐观工作态度感染了每个人,这样的奉献精神更激励着每个人。
在与进博保障工作各条线的接触下,我深深感受到:进博会这样的国家外交盛会,其成功举办离不开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在这样集体奉献、集体敬业的氛围下,辛苦都是甘之如饴的。每个人做好螺丝钉,方能保证整个组织构架的正常运转。正是因为每一片小叶子都努力绽放出它的一抹新绿,国家会展中心这朵大大的“四叶草”璀璨光芒才真正闪耀东方,照亮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