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抗疫的“主流叙述”——关于全媒体党课《中国能力》的思考

日期:2020-05-22 作者: 来源: 浏览:

构建中国抗疫的“主流叙述”——关于全媒体党课《中国能力》的思考

2020-05-06 09:28:26  作者:张春美  来源:东方网  选稿:朱雯

全媒体党课,是全媒体时代增强正面宣传吸引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形式。它充分运用各类新型媒体资源,实现了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和管理手段的共融互通。在当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形势下,东方网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联合推出全媒体系列党课《中国能力——抗疫背后的中国之治》,站在新闻事实和理论思辨的交汇点,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成为构建中国抗疫“主流叙述”的重要品牌产品,更成为中国抗疫实践中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舆论高地。

以“道”为本,彰显抗疫的“中国力量”

《中国能力》的亮相,有着精心的准备和深厚的积淀。项目组在20天的紧张工作中,对讲稿进行了五轮讨论和打磨,先后形成10篇理论文章和10篇党课讲稿,形成近20万字的文本。以此为基础,录制了16个小时的视频素材,并从中剪辑形成9堂每集30分钟的系列党课,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9位青年教师骨干讲授。这是继2017年《十九大精神十九人讲》、2018年《80后给90后讲讲马克思》、2019年《从“心”出发》等全媒体系列党课之后,上海市委党校首度与主流新媒体合作后推出的又一力作。

《中国能力》共有九集,分别是:党的领导、中国力量、责任担当、精准防控、众志成城、安心行动、行稳致远、经济治理、守望相助。九集党课全景式展现了中国抗疫的制度保障、精神凝聚、精准管理、经济发展、心理干预以及国际担当,讲述中国抗疫故事,展现中国抗疫精神。《中国能力》每集主题不同、内容不同、讲授风格不同,但都贯穿着同一种价值、同一种气质,这就是,抗击疫情的时代呼吸、中国人民的精神脉动以及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从而彰显着抗疫的中国力量。

在每集30分钟的党课里,讲授者以引人入胜方式启人入道,以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听了这九集党课,我们在鲜活的案例、平凡的人物、难忘的画面、形象的故事中,感受着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受着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敢于冲锋的精神境界,感受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不为艰难、坚忍不拔的抗疫精神,感受着大疫之中普通人向上、向善、向前的精神面貌。……这样的党课,不是唱高调、说空话,也不是滥情、矫情,更不是自说自话、自娱自乐。有网友评论,“不知不觉就听完了”,“被感动了”。这样的“主流叙述”,对接中国抗疫的实践智慧,直面中国抗疫的现实难题,折射中国抗疫的理性反思。就此而言,《中国能力》见证着历史,更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内容为王,展现抗疫的“中国实践”

《中国能力》是一种“体与魂”相结合的文化产品。它是内容运营者依托东方网的海量优质节目、上海市委党校的优质师资、管理机构的优质服务等资源,坚持“内容为王”这一传播铁律,用不断调整、持续超越的开拓意识,化多方优势为文化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凸显了全媒体党课的生命能量和独特魅力。

纵观九集的《中国能力》,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把握抗击疫情的中国实践。

一是国家层面。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考试,党的坚强统一领导和万众一心形成的合力,成为这张答卷的亮色。第一集“党的领导”讲述了党的领导形成的制度优势。正是对这种制度优势的信心,身处海外的华侨、留学生“用脚投票”,在国外疫情汹涌之时做出了回国的选择。第二集“中国力量”选择精神为切入点,展现了中华民族面对艰难险阻,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民族魂魄。抗疫精神就是中国抗疫长城的精气神。第三集“责任担当”聚焦于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书写了共产党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责任之心,让我们看到了何为“把自己能扛的重担往极限伸展”的英雄行为。党的领导、党员的示范引领与人民力量的结合,铸就起抗击疫情的千钧之力,同心谱写了抗疫的恢弘乐章。

二是社会层面。防控疫情是一场看不叫硝烟的战争。突发的疫情,考验着中国社会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管理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第四集“精准防控”用上海“一网通办”打造“随申码”的故事,展示了“绣花针式管理”的中国特色。第五集“众志成城”着眼于社区这一基层细胞,讲述基层党员干部在联防联控第一线的不懈努力,传递着社区管理的“温度”和“热度”。第六集“安心行动”关注大疫中的心理干预问题,梳理了疫情防控中“心理援助”与“医疗援助”齐头并进的中国经验,体现了“让疫情中的人不再是一座孤岛”的人文关怀。第七集“行稳致远”和第八集“经济治理”,讲述了抗疫的经济支撑和疫情之后复工复产的经济前景。在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基础上,展现中国发展的未来。可以看到,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力量,突出了“人”这一社会现代化最为核心的部分,从人出发、在人落脚,彰显了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选择。

三是国际层面。病毒没有国界,在疫情的世界大流行中,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最后一集“守望相助”重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讲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责任担当。中国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态度向国外发布疫情信息,加强与国际社会合作,分享防控经验,为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做出了中国贡献。

从时间安排看,《中国能力》每集党课仅30分钟,相当于党校课堂讲授的五分之一。但短短半小时内,讲课内容短小精悍、简明深刻,以客观事实说服人,以真挚情感感染人,以科学理论说服人,组织和讲述精彩、精练的抗疫故事,将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经验寓于其中,使人想听爱听,让人学有所思,听有所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创新为要,书写抗疫的“中国话语”

《中国能力》的讲授,采用了讲故事这一主体叙述方式。在变化的舆论环境中,它突破了传统正面宣传刻板的语态心态,更新了传统理论讲述模式化的表述方式,用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普遍认可的道理、生动鲜活的事例,将“高大上”的理论思辨语言“接地气”的日常叙事结合起来,体现了主流媒体构建“主流叙述”的担当。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人们的网络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上,受众往往喜好多重信息,追求信息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反感阅读的单调乏味,在维持聚焦时间上则表现出耐力的极度衰退。有鉴于此,《中国能力》贴合全媒体环境下网络视听特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有效获取了超级注意力。比如,听到“一个普通快递小哥变成了一群神通广大的‘动哆啦A梦’”,有网民表示,自己被快递小哥汪勇“圈粉”了;再比如,教师用“全”、“准”、“快”形象描述精细化管理,网民听得懂、记得住;还有,谈到抗疫的物资供应,党课用“全国平均每秒产出口罩1343只”,具体讲述了防控疫情的经济支撑。这样,运用网民熟悉的话语,既讲清楚了抗疫“做什么”、“怎么做”,也讲清楚了“为什么”、“未来如何”,在情理交融中达到了合理引导目的。

同时,《中国能力》还采用金句迭出的方式,加强受众阅读“代入感”,有效进行主流价值的文化濡染。“没有天生的英雄,只有平凡人的勇敢抗争”,“希望是在所有心理之上的一种对未来的寄愿”,“社区有了生活共同体的温度,就有了治理共同体的可能”,“公共治理领域中精细化管理,就像医学领域中的靶向治疗或军事领域的‘定点清除’”,诸如此类的金句,深刻而生动,将宏大叙事的政论与生活实践的感悟结合起来,得到受众的认可和追捧。

当今中国,主流媒体、正面宣传的话语优势,正面临日趋激烈的话语竞争。换个角度看,这样的竞争也正是主流媒体前行的动力和机遇。全媒体党课已面世4年,斩获奖项多个,获得较强的社会认可和群众支持,这也给了我们创新前行的信心和底气。在信息生产传播领域,要以创新开拓精神推进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锻铸主流叙述的文化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扩大主流叙述影响力的版图。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张春美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