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推荐 >> 回响40年 >> 媒体关注 >> 正文

解放日报:曾峻:上海发展得这么好,背后有哪些秘诀

日期:2019-06-28 作者:解放日报 来源: 浏览: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主旨演讲中,习近平同志这样提到上海的“好”: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上海之所以发展得这么好,同其开放品格、开放优势、开放作为紧密相连。

2018年,改革开放迎来“不惑之年”。在这“弹指一挥间”,上海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进一步锤炼了开放、创新、包容的鲜明品格。这种品格也正是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五态”转变

与一些沿海经济特区相比,上海的转型不是另起炉灶、白纸作画,也不是轻装上阵、无忧无虑;与其他内地省区相比,上海没有广阔的空间可以自由腾挪,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反复试错。上海的改革开放是在各种约束条件下进行的艰难探索,可谓“螺蛳壳里作道场”。正因为如此,上海的华丽转身更难能可贵,更具启发与借鉴意义。

从业态上看,上海已经从一个以传统工商业为经济主体的城市发展为一个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正全面发力。

从形态上看,逼仄的住房、拥挤的交通、老旧的城区,是上海曾经给人留下的印象;而今,一个立体、多彩、生动的上海,一个融汇古今、兼容中外的上海,让八方来客流连忘返。

从生态上看,上海拥有越来越多的蓝天白云,一度恶臭扑面的苏州河、黄浦江水质不断向好,一度缺树少绿的钢筋混凝土城市正被越来越多的绿地、公园装扮。

从心态上看,一度因起步晚、发展慢而造成的市民心理,被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所替代,为改革创新、时不我待、奋发有为、再创辉煌的时代精神所激励。

从姿态上看,昔日的“后卫”不断被中央寄予厚望,承担多项国家战略,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正努力在新时代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趟出一条新路。

对比今昔,不是为了否定过去,而是为了向世人说明,上海并非一直是今天这个样子。我们有过局促、困顿、迷茫、失落,走到今天实属不易,所以要倍加珍惜。同样,总结过去是为了走好未来的路。毕竟,过去能看得多久,未来才能望得多远。

重要界标

回首上海改革开放40年历程,有几个重要界标值得铭记。

第一个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话剧《于无声处》上演、宝钢工程奠基、德国大众落户、飞乐音响股票发行、“94专项”融资、首次土地批租等,都发生在此后十余年间。但总体视之,上世纪80年代,由于在财政、经济等方面的分量重,加之改革开放是一场前无古人的事业,所以在上海如何改革、如何开放等问题上相对慎重。这个“重”不完全是“沉重”,而更多意味着责任、付出和担当。

第二个是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此后20年间,上海发展的特点是抢抓机遇、疾步前行。特别是,借助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东风,上海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是这一时期最好的注脚。“四个中心”目标的提出,东方明珠等一系列地标性建筑涌现,地铁、越江大桥、隧道、高架路、浦东机场和洋山深水港的建设,百万工人再就业,百万市民大动迁,都出现在这一时期。

第三个是2010年世博会。此后,上海逐渐步入转型升级、登高望远的新阶段。如果说,世博会前上海的发展更多带有“还债、补课”性质,更多是城市功能、外在形态的“改头换面”,那世博会后上海的发展更多带有“强身健体”性质,更多是城市内涵、品质的提升。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牵引,上海在全面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创新创造创业方面不断展现新气象。

当前,卓越的全球城市、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目标已经明确;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建设“五个中心”、打响“四大品牌”、推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已经鸣笛启航。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下实现新目标、完成新任务,难度系数并不比过去40年要小。我们需要总结经验,需要弘扬改革开放精神,需要传承攻坚克难的精气神。

五大关键词

城市的品格具体体现为城市的精神。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可以书写的事例很多,可以概括的经验很多。透过具体的事件,我们看到了人;透过具体的人,我们看到行为;透过具体的行为,我们看到精神。具体的做法或许会时过境迁,但精神能够烛照一切。

上海改革开放的精神品质是什么?它与五个关键词息息相关。

一是格局。上海是全国的上海。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始终把自身发展置于全国发展大局中看待,把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国家战略视为己任。无论是浦东开发开放、“四个率先”,还是“五个中心”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均寄托了党中央的殷切期望。上海的成就得益于上海的努力,同样得到全国资源、人力、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上海只有把自己的事情办好,才有能力更好地服务全国。这种格局或者说大局观、全局观,是上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内在源泉。

二是情怀。把上海建设好,是对2000多万市民的庄重承诺和神圣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进动力。从住房、出行、入学、就医到生态环境、公共空间、文化休闲,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管理到文脉传承、城市形象提升,都是回应人民关切的结果。没有对群众困难的切肤体认,便无法激发出奋起直追、迎难而上的担当精神。当然,在大变革、大调整中,广大市民也给予极大的理解、参与和付出。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念改革开放,先要向人民致敬!

三是视野。改革开放过程中,每遇大事、新事、难事,上海总能虚心向兄弟省市学习,认真研究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比如,首次土地批租、创办证券市场、自贸区建设等,都坚持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甚至积极邀请境外专业人士的直接参与。敢于把上海放到国际舞台上比拼,博采众长、为我所用,铸就了这座城市的开放品质、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

四是创新。历史上,上海以巨大的包容性和整合力,成为中西文明融合的典范。这种宝贵特质在过去40年间得到发扬光大,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品质与魅力。实践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带来活力,活力带来创新,创新驱动发展。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城市才能始终充满生机。

五是务实。作为由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以及现代文明滋养的城市,上海把求真务实、精耕细作的性格贯穿到了发展创新之中。对待重大决策,总是认真论证,看似费时费力,却减少了“翻烧饼”的几率;对于认准的事情,接续奋斗,讲究可操作性,追求精致精美;对于正在做的事情和已经取得成效的事情,则不事张扬、低调谦和。正因为如此,上海才能做到波澜不惊、平稳致远。

总之,胸怀全局、勇于担当,开拓创新、敢为人先,坚韧不拔、善作善成,求真务实、追求卓越,是改革开放40年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也是激励上海继续前行的宝贵资源。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