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来DAY荐书~《改革开放成就上海》
大家好,今天又是福来Day~~
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
“开放、创新、包容”已经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充满感情的概括,既是对上海过去40年改革经验的高度概括,也为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指明了方向。
上海有了城市精神的概括提炼,现在总书记又提出城市品格的概念,这是为什么呢?二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今天,小编就为您推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改革开放成就上海》。用40个故事,大气书写上海改革开放40年的生动篇章;以40年精神,立体展现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
现在,就开始我们今天的读书之旅吧~
作 者:赵刚印 等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定 价:78元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书 号:978-7-208-15493-3/D·3298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上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重要历史时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创新、包容已成为上海最鲜明的品格。这种品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生动写照。过去40年,上海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实现了自己的华丽转型。
本书深度回顾了过去40年中40个具有上海特色、全国影响,且涵盖各历史阶段和各领域的重要事件,以讲故事的形式,梳理背景、挖掘细节、分析意蕴,生动展现上海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改革开放历程,立体刻画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揭示出改革开放何以成就上海。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曾峻为本书作序,他在序言中写道:“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不惑之年’。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见证、参与了这一波澜壮阔的伟大进程。相对于上海的历史,40年虽属短暂一瞬,但就是在这‘弹指一挥间’,上海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上海改革开放40年,可以书写的事例很多,可以概括的经验很多,但透过具体的事件,我们看到了人;透过具体的人,我们看到行为;透过具体的行为,我们看到精神。”
作者介绍
本书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政党研究所副所长赵刚印教授组织编写。赵刚印教授是第三届全国党校系统精品课获得者,中组部首批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获得者,入选中组部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师资库、全国干部教育培训精品库。上海市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长期从事执政党建设和党的历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在他的发起下,来自市委党校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哲学教研部、经济学教研部、社会学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发展研究院的王瑶、赵大朋、程曦敏、张永杰、李敦瑞、刘博、周建勇、胡霁荣、李宽、于健宁、周静组成了强有力的编写团队。在这12名青年教师中,既有本土上海人,也有“新上海人”,而他们在各自的教学、研究方向上都有着深厚的理论积淀和丰硕的学术成果,他们更是上海改革开放这一研究课题的积极探索者。
专家推荐
忻平(上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市党史学会会长):
汇集上海荡气回肠、波澜壮阔的传奇故事,透视上海从改革“后卫”到前锋的全新视角,破解上海40年华丽蝶变的最大奥秘。
金煜纯(人民网上海频道总经理)
这本书以方寸之间展现了上海40年,同样以上海折射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不仅唤醒了我们对上海、对过去三四十年年美好而激动的回忆,更是点燃了我们对这方热土的热爱。
年士萍(上海市党史研究室科研处处长)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改革开放成就上海》一书的面世,对我们深度解读改革开放40年上海走过的峥嵘岁月,感悟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以昂扬的状态投入到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征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本书精选了上海改革开放40年间一些代表性的案例,记录40年代一个一个难忘的瞬间,让我们从这些生动的案例中回视上海40年的发展和40年的成就,40年的奋斗波澜壮阔,40年的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这40年可以说是中国发展最好的40年,也是上海发展最好的40年。
苏智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1978—2018年,是上海城市发生巨变的年代;上海也是地球上这一时期面貌变化最大的城市之一。
当年,上海人壮士断腕,百万人下岗,砸机器、卖地皮,打破大锅饭,锐意创新。浦东从田野到金融中心,洋山从荒岛到世界最繁忙的深水港,2400万人口的规模,世界第一的地铁里程,股票、外汇、黄金交易中心的确立,世博会的美轮美奂,卓越全球城市的愿景……,其过程如此惊心动魄,其结局如此惊艳世界。
本书从40个侧面记录了上海城市蜕变的历程。生动形象,图文并茂,是珍藏与总结这段历史的优秀读本。
周武(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近代上海史创新学科首席专家):
上海改革开放40年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史诗,也是一部世界城市转型史上从来罕见罕闻的当代传奇。本书从中撷取40个具有上海特色、全国影响,且涵盖各历史阶段和各领域的典型个案,以讲故事的形式,历历如绘地再现了上海如何通过改革开放一步步从“改革后卫”转变为“创新发展的先行者”的艰难历程,以及这一历程给上海带来的脱胎换骨的变化,客观、生动且富有深度。
目 录
序言
01 “改革后卫”蓄势待发
02 于无声处听惊雷
03 改革开放“第一桩”
04 城市规划绘蓝图
05 不说再见桑塔纳
06 开市鸣锣交易所
07 三张“face”换新颜
08 “94”专项解燃眉
09 “放开经营”敢尝鲜
10 苏州河里又见鱼
11 “实事工程”暖人心
12 土地批租勇破冰
13 黄浦江上画“彩虹”
14 高架道路破困局
15 小平的上海牵挂
16 浦江东岸热潮涌
17 拉近与世界的距离
18 城市精神新提升
19 东方明珠新地标
20 纺织砸锭促转型
21 百万下岗再就业
22 地下巨龙穿城过
23 两级政府三级管
24 “小巷总理”连万家
25 凝聚馆里说“凝聚”
26 “三湾一弄”变形记
27 把支部建在楼上
28 人造森林绿都市
29 东方大港铸传奇
30 精彩难忘忆世博
31 不做盆景建苗圃
32 廿年牵手迪士尼
33 守护城市的文脉
34 红色基因融血脉
35 梦想成真大飞机
36 “五个中心”再布局
37 “四大品牌”叫得响
38 一体发展长三角
39 迈向卓越全球城市
40 重整行装再出发
后记
精彩书摘
01“改革后卫”蓄势待发
被誉为“东方明珠”的上海,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百年沧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缩影”。上海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工人阶级的发祥地,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这份历史荣光赋予上海更重的责任与使命。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发挥着全国最大经济中心的作用,在不同时期都为全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
“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是1949 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由陈云最早提出的,也由此奠定了上海发展的历史基调——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也为全国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统计显示,到20 世纪30 年代中期,上海工业总资产约占全国的40%,职工总数约占全国的43%,工业年总产值约占全国的一半,是中国工业最为集中的地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上海逐渐建设成为当时全国工业基础最好、配套能力最强、生产能力最优、技术水平最高、产品质量最佳的工业基地和科研基地。上海以其规模大、种类全的工业独占鳌头,成为整个中国经济无可取代的火车头,如果说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之都”,那么,上海就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经济之都”。
上海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国家的工业化、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20 世纪50 年代至70 年代中国重要的商品、设备、技术、资金的来源地。“一五”计划时期,上海21 万名职工支援内地建设;“二五”计划时期,上海40 万名职工支援内地建设,上海调往各地的生产资料占全市生产总量的90%,生活资料占80%;“三五”计划时期,按照国家“三线建设”的方针,大量上海工厂连同职工迁往内地。上海支援“三线建设”历时20 多年,到1971 年,有300 多个项目、400 多家工厂,全部或部分地迁往西南、西北、中南、华北等地区,这些工厂涉及冶金、机电、仪表、化工、纺织、轻工等诸多行业门类,促进了中西部地区一大批新兴工业基地的形成,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许多外地的企业都比较客气地称呼上海同行为“老大哥”。在一波又一波的支援“三线建设”中,累计有约100 万名上海人奔赴全国各地,在那里工作、生活,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建设,促进了上海与全国各地的文化交流。据说一直到现在,许多城市中还存在着上海人居住的“上海村”。
从1956 年到1966 年,上海成功自行设计研发了万吨水压机、千瓦柴油机、上海牌轿车、万吨远洋轮、高精度万能外圆磨床、20 万倍电子显微镜、2500 万电子伏特回旋加速器、1200 毫米冷轧板机、每秒5 万次电子计算机、强力人造纤维等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上海科研单位和工厂还参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研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人工牛胰岛素,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大功率激光器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科学技术基地。
上海人民艰苦奋斗,勤俭持“家”,除了向全国各地提供大量的产品和工业装备外,还通过利税上缴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大量资金积累。据统计,从1953年到1988 年,上海累计向国家上缴财政收入4725 亿元,为国家出口创汇658 亿美元,上海商业部门调往全国各地的工业品达到2881 亿元。彼时的上海,以全国1/1500 的土地、1/100 的人口,提供了1/10 的工业产值、1/6 的财政收入。这在全国各地越来越均衡发展的今天简直是难以想象的。
作为经济上的全国“老大”,在解放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中,上海咬紧牙关,担负起“养家糊口”的重任。当然,这既是一种“反哺”,也是上海这座特殊的城市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责任编辑:兰艳丽
排版:王岩
校对:吴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