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至26日,上海市委党校第26期党外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走进河南红旗渠干部学院,以“课堂解码、实地寻迹、对话共情”模式开启了一场“精神寻根”现场教学。学员们在“行走中感悟、思考中升华”,全方位探寻红旗渠工程背后的坚韧品格与实干智慧,深刻理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内核。
馆中寻迹:触摸精神的“根脉”
循着“人工天河”的脉络,学员们先后走进红旗渠纪念馆、谷文昌纪念馆、扁担精神纪念馆。在“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影像里回望历史,在“林县水利建设因公死亡登记表”的字里行间触摸初心,从磨得发亮的扁担里读懂“为人民服务”的传承——每一件文物、每一个场景,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精神的密码。在谷文昌纪念馆,“四有党员干部”标准像一面镜子,照见“心系群众、勤政为民”的公仆情怀。看到“东山百姓先祭谷公、后祭祖宗”的习俗介绍,学员们深受触动:一名共产党员用一辈子的坚守,换来了百姓“刻在心底的丰碑”。这让大家更懂得,真正的政绩从不是“显赫工程”,而是“群众的口碑”。在扁担精神纪念馆,一根磨得发亮的扁担立在展柜里,旁边文字记录着当年供销社职工“挑着货物翻山越岭”的故事。摸着扁担上的纹路,仿佛看见当年挑担的身影——“为民初心”从不是口号,就藏在这根“扁担”的褶皱里,藏在“潜绩”与“显绩”的辩证思考中。
路上感悟:丈量奋斗的“足迹”
走出纪念馆,学员们沿着“红飘带”“水长城”徒步行走,重走创业洞、老炮眼、虎口崖、青年洞等标志性工程点。脚下是悬崖峭壁,身旁是潺潺渠水,大家由衷感慨:“难以想象,当年林县人民是如何一锤一钎凿出这条‘生命渠’的。”每一步都踩着当年的奋斗痕迹,每一眼都看见“艰苦卓绝”的真实模样。风掠过渠面,仿佛还能听见当年“青年洞”里的号子声;手抚崖壁上的凿痕,仿佛还能感受到修渠人掌心的温度——这条“人工天河”,是用汗水、泪水甚至生命浇筑的“奋斗丰碑”。
课堂共鸣:解码精神的“内核”
课堂上,红旗渠精神研究中心主任元涛老师作《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因素与现实启示》专题报告,系统阐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核心内涵,并激励大家在面对改革攻坚中的“硬骨头”时,要传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并将其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纪录片《巍峨山碑·杨贵篇》通过时任县委书记杨贵的亲历视角,生动再现红旗渠建设的决策过程。大家表示,课堂上、镜头中,那些建设者们真实感人的群像,既展现了林县人民坚韧不拔的奋斗意志,也体现了群策群力、众志成城的协作精神,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一心为民、勇于担当、甘于付出的价值追求。
互动沉浸:对话精神的“亲历者”
“对话·红旗渠”互动课上,三位修渠亲历者的讲述,让红旗渠的故事变得鲜活可感。学员们在交流中深受触动,在情感共鸣中完成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淬炼。《问渠·天河档案》沉浸式情景教学以“档案”为线索,还原了1960年代林县干旱的真实场景。一份委员会“引漳入林”的通知、一张因公死亡登记表、一座总干渠界碑,一篇干部“五同”工作报告,成为了“沉浸式课堂”的切入点。我们“化身”修渠民工、技术员、铁姑娘队长,亲身体验“开山凿渠”中的艰难抉择与生死考验。这种“代入感”,让“红旗渠精神”从“历史”走进“当下”。
结语:精神的力量,照亮前行的路
五天的现场教学,学员们从“馆中寻迹”到“路上感悟”,从“课堂共鸣”到“互动沉浸”,每一步都在“触摸历史”,每一刻都在“感悟精神”。这种“见事、见人、见精神”的教学模式,让大家读懂了“一条渠”背后的“一群人”:林州人民用奋斗书写了“生命渠”的奇迹,用坚守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大家表示,红旗渠精神从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当下的动力”——它是面对“硬骨头”时的“敢拼”,是“心中有民”的“坚守”,是“潜绩”与“显绩”的辩证思考。红旗渠精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路,激励学员们在未来工作中,敢担当、善作为,不断用奋斗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故事。
(责编:王守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