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安了家,心里就踏实啦!”这是2万多名入住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城市建设、运行一线务工人员的切身体验和由衷感叹。
2023年7月,上海在前期探索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建设“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为从事市政、公交、环卫、快递、家政等城市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人员提供低租金、可负担的“一张床”,有效缓解了“住得贵”“住得远”“住得挤”的痛点,有力保障了民生基本需求。
这是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增进民生福祉以及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的务实行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浦江两岸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真实图景。
事实上,从“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全方位提供生活、医疗、法律、文化等多元服务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爱心驿站”普遍提供歇脚、避雨、加水、热饭、救急等爱心服务,从事城市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人员在上海进一步找到了“他乡是故乡”的归属感、认同感,产生了共建家园的责任感、使命感,形成了“我们”一起行动的现实感、协调感。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每一份关心关爱、每一次生活品质提升,都能凝聚力量、激发动力、焕发生机、彰显魅力。
回顾世界城市发展史可以看到,由于城市化所遵循的发展逻辑不同,其结果也有所不同。以资本为中心、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城市化道路侧重物质积累、空间扩张,而忽视人的主体性、幸福感,导致城市空间非正义性、公共服务级差性问题。
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目标要正确、方向要对头;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出发点要站准、落脚点要站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底层逻辑不能错、不能变。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唯有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和方法,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才能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走好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
城市是美好生活的容器,承载着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期待。“城市的核心是人”,应当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重要位置。目前,我国建成世界上最大住房保障体系,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6300多万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基本实现应保尽保。
新形势下,要重视解决好新市民、年轻人特别是从事基本公共服务人员等群体的住房问题,努力做到住有所居、职住平衡,把发展成果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同样要解决他们面临的生活、就业等难题,确保他们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好、能成业。经过30年的接续努力,上海历史性地解决了成片二级旧里改造这一难题,165万老城厢居民受益。下一步,要有意识地加大建设力度、加快供应步伐、加强服务管理,完善提供“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保障性租赁住房。
在此基础上,全力推进城市居住空间、公共空间扩容提质。比如,打造“道路+”宜人街区,还街于民,让城市街区和道路更有人情味;推进社会绿地街面化,拆墙透绿,还景于民;高架桥下、社区等闲置空间进一步活化利用,还“闲”于民,让市民有更多的健身、休闲、娱乐好去处。
与之相伴,上海还有必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方针,高标准建设“美丽家园”、高质量建设“绿色田园”、高水平建设“幸福乐园”。
城市精神品格是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的重要根基、关键支撑、动力源泉,可以起到“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的功能作用。
近年来,上海精心打造一座人人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不断激发共建“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美好城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为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不竭动力。
总之,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适应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愿望,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果转化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从而更好彰显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更好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