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文汇报:激活党校课堂,让真理味道沉淀回甘

日期:2025-05-09 作者:王宛艺 来源:《文汇报》2025年5月5日第2版 浏览:

王公龙(左)讲了快30年的党课,但他的激情多年来从未消减。

王公龙讲了快30年的党课,一开口有两点没变:一是爱讲故事,二是富有激情。

“从个人的变化、身边的变化、上海的变化,你才能感悟到国家正在发生变化。”故事讲究穿插的节奏,他在理论经纬中编织叙事的丝线,既保持课堂的气氛,又防止故事喧宾夺主。但他的激情,贯穿2小时整堂课的始终,多年来从未消减。

如果一堂课讲成一杯白开水,虽也能喝,但喝完就忘。王公龙说自己想用思想的沸点泡一壶茶,味醇、韵长,真理的味道在学员心中沉淀出回甘。“讲课,每个人风格不同,或激情澎湃、或娓娓道来。但讲好党的理论,站位要高、研究要深,还要讲得活,不能啰嗦,要干净利落、清清楚楚、实实在在,尤其不讲官话、套话。”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王公龙觉得自己在做、还将坚守一辈子的事儿,有价值,有成就感:“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只有用中国特色话语表达出来,才能更加贴近群众,更能得到人民认同,才能更有效地指导中国实践。”

“希望你们把我问倒”

王公龙面对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

“学员坐在这里,是带着问题而来。或许问题尚处于潜意识状态,没有表达出来,但一定存在。”那些在基层调研时哽在喉咙的困惑、翻阅政策文件时的一知半解,就像未破土的春芽——王公龙的任务,就是撬动他们的思考与讨论,把他们大脑中那些潜意识存在的问题激活。

他在担任教务处长期间,首创“问题牵引法”,每堂课都留足学员讨论时间,让学员化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讨论。因为他发现:讲全党的创新理论,并不是难点,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学员领悟到,这些理论是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

王公龙鼓励学员提问:“希望你们把我问倒。”

有青年学员发问:马克思、恩格斯是德国人,为何马克思主义未成为德国主流意识形态?而中国却将其作为指导思想?

王公龙尽可能详尽地解答:一方面,从理论超前性与社会阶段落差,资本主义的种种适应性进化,以及德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着手进行分析。19世纪中叶的德国仍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正如恩格斯晚年所说,“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

另一方面,能解决问题的“主义”就是好“主义”。马克思主义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让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给中华大地带来奇迹般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来源不同,但两种思想却能高度契合。如马克思主义提出要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古人早就提出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创造历史,中国古话也说“民为邦本”。马克思、恩格斯的视角是研究全人类的视角,并从包括中国的一些历史经验中得出结论。

“一堂课,不一定就能解决学员的所有问题,但他可能会有启发,启发后他的理论认识会得到提升。”王公龙看重给年轻人答疑解惑的机会,筑牢精神之基,培育时代新人是重中之重:“把党的思想理论讲深、讲活、讲透,讲到他的心坎上,让他信服,才能建立信仰和信念,否则都是空谈”。

思想的种子在世界语境生根发芽

王公龙是多面手,能用英语向老外讲述中国的理论。

但国际友人关心的点,又与党校学员不同。

“我1995年来上海,在复旦念书,当时上海只有一条地铁1号线,我毕业时有了2号线。现在的地铁线路已多到数不清。这些变化从哪里来?来自国家正确的大政方针。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论根基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老外听得津津有味。

“讲课,本质上是交流沟通。给老外讲课,我会讲公共交通、生态环保,这些是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王公龙讲到“河长制”,居住多年的“老土地”成为民间河长,外国听众对此感到新奇:“居民还能管理河流?”

随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出版发行,王公龙也从党的创新理论的研究者、阐释者,逐渐叠加传播者的新身份。

他先后为来自亚非拉国家以及德国、美国、西班牙等欧美国家的老外讲课,如建楼房般设计对外教学课程,从设计选题、撰写中文提纲和中文讲稿、翻译成英文讲稿、制作英文课件,到搜集视频资料、反复试讲和修改等。“磨一堂专题课,先后要经过十多道工序。”

一张照片里,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手举上海市委党校的宣传册,听取委内瑞拉青年汇报来沪上课情况。思想的种子在世界语境中生根发芽。

王公龙也多次赴美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摩洛哥等国交流访学,讲授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走出国门传播中国声音。在古巴国家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中国式现代化及其国际意义》。

如今,他还“上线”讲“响”音视频党课。作为首讲嘉宾,连续参与打造“二十大精神二十人讲”等系列音视频党课,让党的创新理论传遍神州大地、蜚声五洲四海。

人物小传

王公龙,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组部“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重大课题首席专家,获评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上海市先进工作者、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学名师。今年4月28日,由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责编:王守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