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上观新闻:无党员“两新”组织党建怎么办?上海对此做了一个创新性探索

日期:2018-08-28 作者:赵刚印 上海观察2018年8月28日推送 来源: 浏览:

 

    上海在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全力推进“两个覆盖”专项工作中,积极探索通过聘请“党建顾问”实现组织覆盖的全新工作模式,数据显示,全市16个区共聘请了1万多名“党建顾问”,解决了近5万家无党员“两新”组织无法实现党组织覆盖的难题,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党建顾问”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上海在推进“两个覆盖”过程中的一次全新探索。“党建顾问”队伍建设的出发点,最直接的是出于完成中央下达的“两个覆盖”专项工作的需要,但如果仅仅是当作一项突击性任务去“突击完成”,这项工作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可持续性也是成问题的。“党建顾问”队伍建设不是完成“两个覆盖”专项工作这一带有突击性任务的权宜之计,更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破解上海“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瓶颈的重要抓手,是新形势下推动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再上新台阶的生力军,必须抓紧抓好、落实落细。

    “党建顾问”以一种“嵌入式党建”解决了无党员“两新”组织开展党的建设这一逻辑难题。依托外部力量的有效“嵌入”推动党的组织建设一直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在一些特定时期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党的组织发展缺少自主性,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存在和维持下去,在这种情况下,自觉依托外部力量的支持,将外部要素转化为组织发展的内部力量,最终促成党的组织形态在新的母体中逐渐孕育、成熟,越来越具备自主性、内生性。这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即党的历史上长期存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组织员”制度。

    目前“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上:早在10年之前,上海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就基本作到了全覆盖,关键是占90%以上的中小非公企业,这些企业平均员工只有10多人,许多是两、三个人的“夫妻老婆店”,里面根本没有党员,开展党的建设实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企业中发展党员和聘请党员员工都不是短时间内所能完成的事情,这就需要从外部进行“党员移植”。

    “党建顾问”工作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成功的将外部的组织力量引入“两新”组织内部,虽然“党建顾问”的工作关系并不在企业内部,但他们同企业签署“聘任合同”,是企业的一份子,受组织委托进入“两新”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它创造性地将外部力量转化为推动“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的内部要素,以一种“嵌入式党建”使“两新”组织党的工作拥有了一支可依托的专业力量。新生的“党建顾问”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党内传统的“组织员”制度的创造性发展,是新时期担负“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特定任务的“组织员”。他们既有同传统的“组织员”相类似的地方,又有其同“两新”组织相契合的独特之处。

    “党建顾问”以“常态化机制”弥补了长期以来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存在的人力资源短板。在党的建设中,“人”是最核心的要素,党的任何一项工作要求的贯彻落实,都要依靠一支有政治热情、有战斗力、可以信赖和托付的组织力量去落实。尤其在完全不同于传统领域的“两新”组织党建,“人”的作用更为凸显,而这也正是长期以来上海“两新”组织党的建设面临的最大瓶颈,即以有限的组织力量去“覆盖”数量巨大且不断变动着的“两新”组织,难免挂一漏百,可以实现“点”的突破,但很难支撑起“两个覆盖”的更高要求。

    要解决“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发展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完成更艰巨的任务,必须对现有的组织资源进行一次再整理和再挖掘,而“党建顾问”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创新之举,它创造性地使“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拥有了一支稳定的、可以常态化管理的组织力量,弥补了长期以来上海“两新”组织党建存在的人力资源短板。依托这支队伍可以有效破解“两新”组织党务人才紧缺、党建工作开展不深入、不扎实的老大难问题,激活“两新”党组织的内生动力。抓住了“党建顾问”队伍,也就抓住了当前深化上海“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最核心的要素。

    “党建顾问”以“党务派遣”的形式解决了党的工作有效进入“两新”组织的问题。长期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有效的外部“介入”是“两新”组织党建发展的关键一环。实践中,我们注意到,“两新”党建一直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即党的组织资源非常强大,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组织力量总体上仍然主要是在“两新”组织的外围转圈圈,无法有效“进入”内部发挥作用,这就使得党在数量众多、小而散的“两新”组织中工作的渗透力和有效性一直不能尽如人意。客观上看,“两新”组织党员人数不足、党员包括党务工作者流动性比较大,使得整个党的工作的稳定性比较差。同时,因为在“两新”组织内部,“党员”这一政治身份同“雇员”这一职业身份之间面临内在冲突,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党的工作的有效开展。

    “党建顾问”不同于传统党群工作者“外部人”的定位,他们是以“党务派遣”的形式进入到“两新”组织内部,由“外部人”转换为“内部人”,不同于传统党群工作者短暂的、浅层次的“路过”式工作方式,他们的“介入”是长期的和持续性的,也即由“路过型”转换为“常驻型”,形成“走得进、坐得下、聊得开、有往来”的良性工作生态,这是对传统“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一大突破。这有助于他们深层次地介入到“两新”组织当中去,发挥实质性影响,促进“两新”组织党建内生力量的滋生、孕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最终实现“两新”组织党建的自主生长。“党建顾问”的首要价值就在于找到了破解这一最大难题的有效途径,是上海在总结长期“两新”党组织建设实践基础上,将“两新”组织党建由“外生性”转向“内生性”的一次有益尝试,为“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可持续发展补上了关键一环。

    “党建顾问”以“契约化管理”打通了“两新”组织党建的“最后一公里”。传统的“两新”党建工作模式比较依赖于党群工作者个人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随意性比较大,随着人员的变动,其工作成效也经常出现反复。“党建顾问”采取的是“契约化”的运作模式,即以“契约”的形式将“党建顾问”同“两新”组织的关系固定下来,由“自由人”转换为“契约人”,“党建顾问”的行为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而是有明确“契约”确定的制度化、法制化行为,是一种“契约式”的党建。将“契约化管理”引入到“两新”组织党的建设领域,开辟了“两新”党组织建设的新视野、新路径,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方面,对“党建顾问”的“契约化管理”体现了党的建设制度化、法制化的要求,使“两新”党建工作由“软”变“硬”、由“虚”转“实”,完善了党建工作机制,加大了落实“两新”党建工作的力度。另一方面,“契约”的订立使得“两新”组织党建的目标责任制、问责制等一系列工作也都具备了“契约”的性质,以契约来强化责任,使得“两新”党建工作变得可考核、可测量,也使得“两新”组织党建变得更具持久力和约束力。

    “党建顾问”以“点对点”服务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向精细化方向发展。同传统意义上的“党群工作者”、“党建指导员”相比,“党建顾问”队伍将过去停留在面上、过于笼统的“指导”细化为一个一个具体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将过去“点对面”的粗犷式指导升级为“点对点”的精准对接,提升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水平。而注重细节、“精细化操作”恰恰是长期以来上海党的建设的一大突出特色。

    “党建顾问”队伍建设以“共通共享”打破了社区党建同“两新”党建资源之间的壁垒。目前来看,经过多年的积累,上海社区层面党的建设资源是比较丰富的,而由于先天不足,“两新”组织党建资源相对匮乏,“党建顾问”的创新之处在于,它巧妙地将社区党建资源引入“两新”组织党的建设并将其内化为一个有机部分,引导社区丰富的人才资源向急需人力资源支持的“两新”组织倾斜,为“两新”组织党建注入新鲜血液,也进一步将社区党建和“两新”党建全部纳入城市基层党建这一大格局之下,使之成为上海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原文链接: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0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