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什么是服务型政府?如何做到人民满意?在10月27日举办的以“改革开放40年: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为主题的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第十五届青年学术论坛上,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上海行政学院教授李琪就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要内容。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政府经历了从管制型到服务型的转变。李琪指出,服务型政府建设有五个维度。一是职能科学,包括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二是结构优化,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即小政府、扁平化和网络化。其中网络化,既包括虚拟的,即信息技术网络化,也包括实体的,即政府服务机构网络化。三是廉洁高效,包括对国家公务员和全体党政机关干部重申的“四个自我”要求,即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严守清正廉洁。四是人民满意。依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勤政为民,促进改革创新,践行法治原则。五是“加减乘除”。“加”就是加上新发展理念,“减”就是减去服务与管理的短板,“乘”就是乘以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效益,“除”就是除掉行政治理中的重大矛盾与隐患。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级政府职能加速向服务型转变,尤其是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和微观管理,推动改革走向全面深化。但不可否认,在现实中建设服务型政府也面临着一些冲突和难题。李琪认为,这些“两难”问题主要包括:强势职能与弱势职能的冲突、“P路径”(政策路径)与“B路径”(商业路径)的冲突、经济转型升级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两难”、降低城市商务成本与劳动力价值补偿之间的“两难”,以及提供安全产品信息与避免干预微观市场活动之间的“两难”。关于最后一个“两难”,李琪举了一个例子:现在雾霾严重,很多人都会买空气净化器。但是市场上有那么多空气净化器,鱼龙混杂,到底买哪个好呢?政府有责任提供安全产品信息,但应该如何作为?如果直接推荐某品牌,就会有为该品牌代言之嫌,可能会干预微观市场活动。正确的作为是制定标准,让消费者的选择有所依据,对于不符合标准却依然上市产品的生产企业进行处罚,从而起到政府监管作用。
李琪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有6条基本路径。一是服务理念的确立。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观,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的逻辑起点和归属,要树立公共服务的成本与效益理念,力求提高公共服务的效能。二是服务主体的扩展。在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从政府的一元化管理模式向由政府、公民、社会中介组织和市场主体共同治理的多元化治理模式转变。三是服务体制的创新。这是服务型政府与体制创新的核心内容,包括一系列制度规范和程序建设以及制度执行主体的规范和创新,以形成健全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四是服务模式的设计。完善公共服务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分析、利用、反馈等具体运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以服务为导向的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和行为模式。五是服务流程的再造。涉及行政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行政机构自上而下、纵向运行行政流程的重组,减少审批和办事环节,改革和简化服务流程,对行政事项进行区异归同。六是服务标准的制定。根据各个部门的不同职责、任务与特点,制定各自的服务指南和服务标准,以保证政府能提供质量与数量均达标的规范的公共服务产品,切实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在当天的论坛上,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主任景跃进教授,上海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桑玉成教授分别作了“四十年基层治理的逻辑演化”、“新时代政治学的新议题与新使命”的主旨发言。本次论坛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研究生部、共青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委员会联合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