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上观新闻:上海曾用“三个保证”换来“三项改革”,改革开放再出发,我们需要怎样的精神动力?

日期:2018-10-26 作者:王瑶 上海观察2018年10月25日推送 来源: 浏览:

    一座有温度的城市需要特殊的精神与气质。上海百年城市奋斗史凝炼成“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改革开放40年,上海将这16个字的精髓展现得淋漓尽致,取得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发展奇迹。

    进入新时代,上海肩负新的历史使命,唯有拿出“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决心和勇气,才能赢得新的优势。而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神动力,是上海城市精神更具体的表达、更生动的诠释。

    责无旁贷的大局精神

    上海是个讲“大局”的城市。2008年上海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出的第一条经验就是“坚持服从、服务国家战略,自觉把上海发展放在全国发展的大环境中来思考和谋划”。

    习近平同志2007年在上海工作,他曾说:上海能成其大,就是靠内联外拓,才成为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今后还要这么走下去。“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他希望大家懂得“助人为乐”、“吃亏是福”的道理。全国一盘棋,上海要更加积极服务于全国。

    现在中央要求上海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排头兵”、“先行者”都是期许上海能拿出全国前列的优秀经验和卓越成就来。上海现在是全国改革“试验田”, “司法改革”“群团改革”“教育改革”“自贸区”“科创中心”等都在上海先行先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上海改革,大多涉及经济领域,现在许多改革都触及政治体制、社会民生等方面,难度不比当年小,没有“复制粘贴”的可能。但这是国家交给上海的任务,上海责无旁贷,一定要把国家交予的这份试卷做好。

    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上海历史上曾被称为“冒险家乐园”,从积极的意义解读,“冒险家”意味着敢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衣食住行,上海都是开风气之先。改革大幕拉开后,上海的“潜能”被激发。黄菊同志后来说:“回顾90年代的历史,上海很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敢闯。”

    上海在改革开放历程中“闯”出许多“全国第一”:新中国第一只真正意义的股票就诞生在上海;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中介机构——上海证券交易所在浦江饭店成立。曾经,“股票”、“证券交易所”都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代名词,争议很大:向个人发售股票,会不会搞成变相“私有化”?发行股票债券,会不会分流国有银行储蓄?证券买卖带点赌博性质,会不会助长投机思想、不利于社会安定?会不会培育出新一代资产阶级?都是一顶顶大帽子。再如,新中国第一次以国际招标形式进行土地批租,也在上海发生。土地批租对于改变上海的城市面貌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也面临巨大争议:这么做是不是违反了我国宪法?是不是搞土地私有化?土地批租与解放前上海“租界”有什么区别?都是一道道大问题。到2000年底,上海通过土地批租,筹集资金超过1000多亿。按原来上海的财力算,完成旧城区改造恐怕需要100年,整整一个世纪,但是通过土地批租,大大缩短了时间。而这与上海敢闯敢拼的创新精神是分不开的。

    迎难而上的奋斗精神

    上世纪80年代,中央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由上海上缴,占当时中央直接可动用财政的三分之一。上海上缴中央财政的资金占当年的地方财政大约86%-90%。没钱,是上海最大的难题。同时,上海还存在“两个一百万”的巨大难题:在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有一百多万的工人大转岗;在大规模的城市改造过程中,有一百多万的市民大动迁。牵一发而动全身,处理不当,会引发社会震荡,改革、发展便无从谈起。网络上经常有文章将上海与深圳作比较。确实,两座城市都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中披荆斩棘,冲在前线。但上海与深圳不一样,深圳是一张白纸,可谓“轻装上阵”;上海坛坛罐罐太多,有历史包袱,每走一步都是“负重前行”。

    难题面前,上海没有回避,而是迎难而上。90年代初,我们用“三个保证”——保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保证服从国家宏观调控;保证超额完成财政上缴,换来了对上海发展至关重要的“三项改革”:率先改革,自主改革,自费改革。这是上海向党中央立下的军令状,破釜沉舟,自我加压,敢于承担历史风险和历史责任。上海的干部群众没有等、靠、要,而是积极主动迎难而上,担当起“重振大上海雄风”的历史使命。

    追求卓越的务实精神

    海派文化有讲究“精致”“细腻”的一面。90年代上海有一句总结:认准的东西,走小步,不停步,坚决不走回头路。坚持不懈,稳扎稳打,注重细节,不好高骛远,不敷衍了事,要做就做得精彩、争取做到最好,这正是上海城市精神中讲的“追求卓越”。

    黄菊同志曾说,上海相较浙江、江苏,不过是个城市,地域不大,就是个“大基层”,上海的文化就是基层的文化,就是“操作”的文化,就是务实的文化。90年代,在上海干部当中有句话非常流行:“少说多做、只做不说”。凡事不争论,不讨价还价,首先把上海自己的事情做好,“实干”是上海的城市特征。

    崇尚规则的科学精神

    上海不仅细致认真、精益求精,而且尊重科学、尊重规则。上海人教育子女,最重视“做规矩”三字,本本分分,守法制,敬良俗。同时,上海这座城市有厚重的契约精神,尊重制度与合约,这是商业文明高度发达而衍生出的城市传统。上海的干部就体现了这种城市精神,朱镕基曾专门讲到上海干部的特点:“根据我两年工作的感受,上海人基本上还是规规矩矩的,没有很大的邪门歪道,不会出很大的乱子,不会捅很大的娄子,也不会一哄而上搞什么大的名堂”。把事情交给上海,比较放心。

    不仅做事,而且“想事”,有理性思维、有专业精神,既要干好,又要干巧。上海善于归纳、提炼、总结,通过大讨论,广泛吸收意见,充分酝酿,科学规划。曾任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的赵启正谈到他在浦东工作的六字体会:“先用心,再用力”。不用心就用力,看起来大胆,但是有盲目性。上海做事情宁可慢一点,想清楚再动手。大的战略一旦制定出来,一代接着一代干。80年代,时任市长汪道涵牵头搞的“上海经济发展规划”,管了几十年。上海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已经到了2035年,这是党的十九大之后,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超大城市总体规划。

    改革开放四十年,上海这座光荣的城市用她无与伦比的改革气魄,坚韧不拔的改革追求,务实科学的改革态度,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望上海的改革精神,激发我们当下改革再出发的精神动力,从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上海经验。

    原文链接: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1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