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发表了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的重要讲话。这篇重要讲话把握历史大势、着眼民族未来,是指引新时代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代替了“解放台湾”的提法。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布的,它用1800多字的篇幅提出停止军事对峙,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指出解决统一问题时要考虑台湾现实情况和“寄希望于1700万台湾人民”的方针,并提出“通邮通航通商”的希望,标志着改革开放新时期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转变。
时隔40年,两篇重要文献,一个扭转对台工作指针,一个指引新时代对台工作,从开启到深化,从细目到系统,既一脉相承,又有重大创新。
第一,强调情感认同。两篇文献均运用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诗词典故增进和平统一的文化认同。《告台湾同胞书》用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开篇,既勾起了两岸同胞的情感思念,也充分表达了大陆人民“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遗憾。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则应用了《易经》的典故,并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阐明了在推进和平统一进程中要用文化的力量感召两岸同胞和用文化铸造中华民族灵魂的道理。这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强调了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的中华文化是实现和平统一的根基。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5000多年传统的文化自信属于两岸人民,这种心灵的根脉和归属力量是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的。因此,政治上的和平统一必须要强调和寄希望于以各种方式增进心灵契合和文化认同。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做了深化和创新。他开篇提出,“海峡两岸分隔已届70年”,并指出两岸政治分歧“总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充分表示了新时代领导人在前人开辟道路的基础上继续披荆斩棘、行稳致远的决心,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担当。如果说40年前是在情感倡议基础上的一个郑重宣示的话,那么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可以说是在对70年对台工作总结基础上推出的新时代纲领文献。另外,实行“一国两制”过程中要考虑到台湾现实情况。在这一点上,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一以贯之”坚持了《告台湾同胞书》并作了创新,他在强调不要让台湾人民蒙受经济利益损失的同时,更强调要照顾台湾同胞的感情。
第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告台湾同胞书》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反对台湾独立,是共同的立场和合作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则把它总结成五大政策主张中的重要一条,即“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和平统一前景”。他指出,“中国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的政治基础”。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反对“台独”,绝不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承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但对“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和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不仅对“一个中国”原则做了更加具体的新时代阐释,而且从历史、法理、天然情感和民族认同上全面论述了“一个中国”的事实,抑制了“台独”分子的幻想空间。
第三,发展两岸经济合作。《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探亲访友、旅游参观”,并“发展贸易,互通有无,进行经济交流”。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则提出两岸经济合作要制度化,即“两岸要应通尽通,提升经贸合作畅通、基础设施联通、能源资源互通、行业标准共通,可以率先实现金门、马祖同福建沿海地区通水、通电、通气、通桥。要推动两岸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合作,社会保障和公共资源共享,支持两岸邻近或条件相当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如果说《告台湾同胞书》只是一个倡议,具有开启意义的话,那么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则提出了“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目标和路线图,具有顶层设计的意义。
第四,将和平统一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统一起来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把民族复兴和国家统一联系在一起,指出“民族复兴、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并坚定地指出“台湾前途在于国家统一,台湾同胞福祉系于民族复兴”。中国梦不仅是大陆人民的梦,也是台湾同胞的梦。“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两岸中国人才能过上富足美好的生活”。“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台湾同胞定然不会缺席”。他号召,“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他深刻地指出,“台湾问题因民族弱乱而产生,必将随着民族复兴而终结”。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又一次重要宣示,既表明了态度和决心,又务实地推出了目标和路线图,必将指引新时代对台工作和两岸关系继续开拓创新、行稳致远,开启和平统一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