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媒体关注 >> 正文

上观新闻:6次新年贺词中69次提到“人民”,习近平为何如此强调这个“执政的最大底气”?

日期:2019-01-02 作者:卜新兵 上海观察2019年1月2日 来源: 浏览: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9年新年贺词中指出,“2019年,我们将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

    “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这是从共和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伟大进程中得出的重大政治判断,是从新时代党领导的伟大自我革命和伟大社会革命中总结出来的新的成功经验,是将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重要依靠。

    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根基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真正的英雄。从中华文明的大历史观之,正是一代代中国人民以世所罕见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和梦想精神,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唯一绵延五千年而从未中断、博大精深的伟大文明,书写了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

    从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史观之,党的奋斗史,也是人民无私地养育党、支持党、帮助党并和党互为鱼水的融合史。从红军女战士长征途中剪给老乡的“半床棉被”到用乳汁救活八路军伤员的沂蒙红嫂,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小到大、以弱胜强,并最终取得执政地位的制胜法宝。正因如此,毛泽东主席才会在开国大典上发自内心地高呼“人民万岁”的口号;也正因如此,习近平主席才会在2014年以来的6次新年贺词中69次提到“人民”,才会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一口气列出吉好也求等五位普通农民、南仁东等六位英模的名字,才会专门向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等千千万万最普通的劳动者致以最诚挚的问候。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纵观中国历史,无论秦、汉、唐,抑或元、明、清,“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已成为铁律。1945年,黄炎培以国民政府参政员的身份到访延安,并与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窑洞对”。应该说,黄炎培之所以在这次对话中提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国家兴亡周期率”问题,是经过仔细研究和慎重思考的。其实,这个“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历史难题,说到底就是贯穿整个中国历史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治国之问,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告诫自己的“人心向背”的时代之问。毛泽东给出的第一条措施“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说白了就是政府如何得民心、顺民意的问题。正是基于这样清醒的认知,中国共产党才会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重要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正因如此,陈毅元帅才会在向苏联驻华大使尤金介绍革命经验时感叹“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也正因如此,习近平主席才会在2018年6月29日的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才会在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减税降费政策措施要落地生根”、“要真诚尊重各种人才”、“要倾听基层干部心声”等具体而微的政策举措。

    人民的创造与守护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保证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尊重和发扬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

    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十八个农村汉子的“生死契约”到全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浙江海盐衬衫总厂步鑫生厂长的“一把剪刀”到全国城镇企业改革,从河南省林县“十万农民建筑大军出太行”到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城务工,改革开放以来许多重大创新成果都源于人民群众的试验,源于人民群众的首创。正因如此,习近平同志才会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指出,40年来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在2019年的新年贺词中为人民群众戴上一顶顶闪亮的桂冠,称人民群众是“新时代奋斗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参与者”和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无论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新、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抑或是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都会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并且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问题与挑战。时间上的漫长,需要我们将长远目标与近期工作结合起来,化整为零,分阶段一步一步实施,从“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到“三步走”战略再到“两个十五年”的持续奋斗,从一个又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具体实施到每一项政策措施的适时调整,就是战略规划与行动部署的具体结合。在此过程中,需要我们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在解决矛盾中推动事业发展。而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曲折性,可能会在发展过程中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差别甚至不公,这就需要人民群众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牺牲短期的、个人的利益来换得长远的全局的发展。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或“绕开”这样的问题。正因如此,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指出,“我始终惦记着困难群众”,要解决“棚户区问题”,要解决就业问题,要让“新市民”感到家的温暖,要如期完成“农村1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

    人民的拼搏与奋斗是梦想成真的最大动力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人民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奋斗目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成为新时代的标志物,“梦想”成为中国人的高频词。但梦想的内容绝不能空洞,梦想的实现也绝非易事。中国梦如果离开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奋斗,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正是人民主体40年的努力奔跑,我们才会离曾经的梦想越来越近;正是每个追梦人的努力奋斗,“中国号”航船才能在任何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破浪前行。纵观6次新年贺词,“梦想”是几乎每年必提的话题。从2014年将中国梦与世界梦连在一起,祝愿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到2016年的“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2017年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2018年的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再到2019年“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梦想话题的贯穿始终,追梦主体的全面覆盖,对实现梦想的矢志不渝,正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追梦精神”的当代体现。

    2019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年份,这一年我们将迎来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五四运动100周年。这两个历史节点之所以值得纪念,因为它们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社会主体意识”开始觉醒的重要节点。而40年的改革开放则前所未有地调动了公民个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中国人民的“个体主体意识”得到了空前的觉醒与增强。虽然现实利益是个人活动的现实出发点,但个人与社会利益的统一才是个人活动的真正归宿,因而,“利益的协调”将是下一阶段改革开放的着力点和能否成功的关键点。放眼全球,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必须将继续推向前进。曾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今,民族复兴,需要担当。我们都是这幕新时代大戏的“剧中人”。

    原文链接:https://www.jfdaily.com/news/detail?id=12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