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也同样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今天,时代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广度、深度远远超出普通人的想象。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
马克思主义是伴随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推进新的理论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
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不能丢,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恩格斯结合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著作中提出的一系列主张,阐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应该“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重大举措,进一步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造福于民、共同富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来看,社会主义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把科学社会主义当作科学看待需要不断研究它、发展它。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科学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逐步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
同时,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铭记于心 落实于行
恩格斯晚年一直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最著名的一个成果是《自然辩证法》。正如他自己所强调的,不是“把辩证法的规律从外部注入自然界”,而是“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自然辩证法》进一步丰富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由此,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了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理念,深刻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强调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
新时代,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为此,要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强化绿色导向、标准引领和质量安全监管,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积极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等生态环保国际合作,等等。
(作者分别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中共浦东新区区委党校副教授)
原文链接:https://www.jfdaily.com/journal/2020-12-15/getArticle.htm?id=305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