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校是党员干部接受党的理论教育的“根据地”,也是党员干部接受党性锻炼的“大熔炉”。作为市委党校第54期中青班的学员,每一位同学都努力摆脱了往常繁忙的工作,进入印象中“按部就班”的党校学习与生活。然而,才完成第一单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很多学员们就开始慨叹,市委党校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课程设计和教学方面的大胆创新“太出乎意料”,五个“没想到”,“完全颠覆了以往对党校学习的印象和认识”。
第一,“没想到”市委党校会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这样艰深难懂、令人望而生畏的经典著作,纳入授课内容并作为专题课程讲授。钻研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同志都知道,《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所有著述当中最为艰深难懂、最难解读的一部未竟著作,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又涉及黑格尔、费尔巴哈乃至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诸多重大理论难题,阅读、理解起来同样十分艰难。因此,即便是在国内一流大学的哲学院系,即便授课对象是哲学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能够开设这类专题课程的院系也是比较少见的。应当说,开设马列经典课程是我国党校系统的一个优良传统,但是,在全国党校系统内,真正能够开设像“1844年手稿”和“费尔巴哈论”这样的经典马列课程的少之又少,上海市委党校领风气之先,这是其他党校很难做到的。只有在听了这样的课程之后大家才体会到,这两部经典,一个是马克思学说的“诞生地”,一个揭示了马克思走向思想成熟的“心路历程”。如果忽略了这些经典,我们便无从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从何出发,走向哪里,“它们真的太重要了”。
第二,“没想到”市委党校的马列经典课程设计能够如此完整而有机地展示马克思主义的“原生态思想体系”。在本期中青班教学计划中,市委党校开设的马列经典课程包括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列宁最后的书信和文章”等原著。这份经典书单将体现马克思早期、中期和晚期思想发展过程的最经典的著作遴选出来加以讲解,通过经典著作把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历程完整地串联、再现了出来。与此同时,这样的经典课程设计,既包括了马克思哲学的经典著作,又包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著作,还包括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这样就打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向学员们呈现出了一个完整的、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对此,学员们也有感而发:自己从来没有这么完整地了解、学习过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了之后才发现,以前的很多认识都是片面的、碎片化的,大家对马克思的误解太多了。随着对经典学习的不断深入和系统,学员们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典是“解毒剂”和“清醒剂”,党校的经典课程把学员们从以往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误解中“解救”了出来,获得了一次精神的解放。
第三,“没想到”面对如此艰深的文本、顽强的现实、学员的困惑,老师们展现出如此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和理论自信,以及他们如此坚定地朝向真理、面向现实的理论姿态。在老师陪伴学员们研读马列经典的过程中,需要解答各种各样的问题,既有理论上的难题,也有现实上的困惑。如何理解唯物主义辩证法和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物”的概念?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西方经济学的实证概念有何不同?马克思是不是西方人道主义的继承者?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异化劳动?对劳动价值论应该做哪些创新?社会主义国家如何保护私有产权?马克思的“两个必然”是否已经过时?历史唯物主义是不是一种经济决定论?应该如何评价社会主义的剩余价值?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是否存在差别?为什么马哲教科书引用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多而引用马克思的论述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会不会比我们先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人工智能取代工人之后劳动价值论还有意义吗?一个个问题迎面而来,都需要老师来解答。面对理论和现实之间如此顽强的张力,针对学员们提出来的各种各样的理论难题和现实困惑,经典课程的各位授课老师既坚持原则又不回避问题,循循善诱、逐一作答,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和理论自信,无形中向学员们传递了莫大的信心和力量。在解答疑难的过程中,老师们对待经典的真诚态度,以及他们如此坚定地朝向真理、面向现实的那种姿态,最让大家感动。实际上,这样一来,老师们的经典教学活动本身也就成为了最生动、最具说服力的党性教育。
第四,“没想到”市委党校的经典课程决不以牺牲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思想高度为代价来迎合学员,“赚取学员的承认”。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往往都比较晦涩难懂,学员们研读起来很是费劲,老师们把课程讲得通俗易懂,也绝非易事。一般认为,像马列经典课程这类教学,老师们会有意避开那些艰深难懂的概念、语句、论述和理论难点,驾“轻”就“熟”,不会太较真。还有一些学员认为,面对这样难懂、难讲的经典著作,老师会讲一些逸闻趣事、花边新闻等,以牺牲经典的思想高度为代价,来换取学员们“廉价的承认”。但是,上海市委党校讲授马列经典课程的老师们,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理论难题,比如私有财产的异化劳动根源,劳动二重性,商品拜物教,自由人联合体,剩余价值生产、实现和分配过程,资本主义劳动绝对贫困化,资本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等,老师们不但没有回避,反而作为授课的重点,反复加以讲解和强调。有学员感慨,正是在老师们不畏疑难带领大家坚持“啃原典、悟原理”的过程中,马列经典的魅力才得以全面散发出来,深深地吸引了大家,激发了学员们“攻书不畏难”的研读兴趣。
第五,“没想到”经典课程老师会以“问题牵引式教学”给自己出难题,让学员受益。为了让令人望而生畏的马列经典变得“可亲近”,老师们在经典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创新,“别出心裁”地引入了“问题牵引式教学法”。一方面,每一门经典课程老师都会根据以往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教学的经验,针对学员们可能产生的困惑和难以理解的问题,主动设问、现场答疑,使得经典课堂变得“紧张而有趣”,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譬如,在讲授《共产党宣言》时,老师会主动提出如下一连串的问题:《宣言》因何而生?为什么资产阶级必然灭亡?为什么无产阶级必然胜利?为什么人类未来是自由人联合体?为什么资本主义还有生命力?为什么社会主义会遭遇巨大挫折?共产主义是不是空中楼阁?马克主义怎样永葆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没有也不可能过时?等等。正是在老师的“自问自答”中,学员们心中的疑惑一一被解开。另一方面,老师们还会在课堂上鼓励大家随时提问,以便学员用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来“牵引”老师的课堂教学,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在讨论中,大家把这样的“问题牵引式教学”形象地称为党校教学“供给侧改革”,老师们自己给自己出难题,有意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和紧张,而从中大获裨益的是学员。
作者系第54期中青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