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校(院)新闻 >> 正文

第三届城市治理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 全国学术研讨会召开

日期:2023-12-15 作者:王蕴 来源: 浏览:

本网讯 11月10日,第三届城市治理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举行。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价值取向、目标任务和方法路径,这对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主论坛“中国式现代化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承办。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曾峻作学术致辞。曾峻指出,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城镇居民住房条件显著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全面加强,很多指标明显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激活了创新动力。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城市将趋于集约化、智能化、低碳化,必将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城市高质量发展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安全保障。城市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火车头,同时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运行的压舱石。只有通过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经济体系,才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原主任韩保江教授作题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难题和出路”的演讲。韩保江教授认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诸如人口老龄化,区域发展差距较大,数字化、智能化滋生的“新现代化病”,以及如何统筹安全与发展等难题。面对这些难题,要着力统筹好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统筹供给侧改革与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着力破解“卡脖子”问题;推进制度型对外开放;以及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研究员认为,目前,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城市建设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全球城市建设不在于率先实现现代化,而是要注重特色打造;特别是在城市形态与功能、空间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活品质、环境治理等方面下功夫。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袁志刚教授认为,中国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虽然面临着很多难题,但中国产业升级的趋势总体还是成功的。在中国未来产业结构重构中,上海应该利用中国多元化区域差异和长三角的龙头地位继续起关键作用。

浙江大学共享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实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城市的包容性发展。促进城市包容性发展,需要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同工同酬;改革户籍制度,回归初心;保障劳动力和人口的自由迁移;实现外来人口市民化,保证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中共中央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主任王满传教授回顾了中国城市治理变迁,总结了新中国城市治理取得的宝贵经验。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研究员从空间格局,勾勒以创新为特征的长三角创新地图。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旭教授从历史维度的连续性、整体性角度,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阐述。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从投资驱动和数字驱动、规则驱动的维度,论述了上海如何实现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与新发展格局。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系陈强教授从长三角、全球化的视野,对上海建设全球科创城市进行了回顾。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李鲁副教授和王春英讲师也分别作了交流发言。大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周敬青教授和《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主持。

下午举行了五个平行分论坛,分别为公共管理教研部承办的“以城市治理现代化推进长三角协同发展暨长三角公共管理研究协同创新论坛 ”,社会学教研部承办的“城市基层治理数字化转型”,领导科学教研部承办的“不断提高领导和推动现代化建设能力”,经济管理教研部承办的“培育具有标杆示范意义的世界一流企业”,上海发展研究院承办的“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提升生活品质”。来自线上线下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五个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图片由朱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