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机关党建 >> 支部风采 >> 正文

【建校75周年征文】我的党校故事

——写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建校75周年

日期:2024-05-28 作者:许晓春 来源:网上投稿 浏览:


白驹过隙,转眼已是进入党校工作的第15个年头。15年前,我脱下军装,从部队转业来到上海市委党校,开始在这所与新中国同岁,有着75年光荣历史的校院工作生活。13年的班主任生涯,先后带过200多个各类班次,而后根据组织安排,转岗成为党群工作部一名专职党务工作者,从中心工作转向服务中心工作。党校这15年,在平淡中坚守、在危难处挺身,5000多个日夜,在这火红熔炉中的翻滚锤炼,落成一本厚厚的日记、一曲悠远的长歌、一首火热的诗篇。

“党校就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地方”

班主任工作,与学员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学习在一起。在党校带班的日子,最幸福的事就是能与学员一起听课,既能掌握学员的学习情况,又能充实提升自己,更能加深对党校的了解和理解。党校名师云集,这些年也听了许多的课,但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参加党校工作不久,我邀请冷鹤鸣教授为一个外省市来的中青班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老教授年届退休,两鬓斑白,目光清澈如洗,经岁月磨砺的男中音浑厚而富有磁性。整堂课,从基本原理到世界观方法论、从基础理论到实践运用、从哲学思考到人生智慧,老教授饱含激情、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发人深省,若临秋水、醍醐灌顶。课后,有学员上前与教授寒暄,并表达了对他精彩授课的仰慕与钦佩:“听了那么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课,您这堂课是我听到最好的!您一定做了大量积累,下了大功夫。”老教授微笑着,语重心长:“我研究马克思主义大半辈子,我就是干这个的。党校就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地方,必须把马克思主义讲好!”

“我就看上你们党校这支队伍了”

党校人平时的工作多是默默无闻的,很容易给人留下不紧不慢、不温不火,甚至是整体性格偏柔弱的印象。然而,一旦危难来临,关键时刻,党校人会立马像换了副性格。2022年上半年,那波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上海,市里成立“市级机关党员抗疫突击队”支援基层一线,市委党校第一时间组织两支党员队伍加入其中,奔赴抗疫一线。我作为二队队长兼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领队员先后在闵行和浦东连续奋战近两个月,圆满完成抗疫任务。在闵行,我们党校队员单独成队支援航一五社区。近一个月的时间,5个人,1辆板车,保障了当时社区1460户的保供物资配送,居委朱海萍书记笑着说:“真没想到,党校的老师不仅笔杆子握得好,板车也拉得溜哩!”后来,“板车队”的故事登上了“学习强国”和“上观新闻”。而后转战浦东,突击队临时党委又调派了其他市级机关单位的6名同志,加上我们党校原来5名同志共11名同志,支援居家桥社区,指派我担任队长和临时党支部书记。我带领队员主动参与到社区核酸采样、封控楼栋的上门采样、垃圾清运和快递物资的消杀、派送、密接人员的转运等工作,干最苦最累的活,上最脏最危险的岗,每天从早8点到晚8点,连续奋战,直至居委下辖7个居民区疫情完全清零。社区志愿者领头的“徐大姐”从一开始以为我们都是“官老爷”,吃不了苦受不了累,到几天后主动买了小番茄、在家做了菜送给队员们。我们以实际行动取得了胜利、赢得了群众。“一碗小番茄”的故事也登上了新华网、上观新闻、上海基层党建等网络媒体。任务结束,我问突击队总领队高骥同志,为什么放心把别的单位同志交给我们党校的同志来负责,并把最困难的任务交给我们。他说:“早在闵行,我就看上你们党校这支队伍了!能说能写能战斗,敢打敢拼敢担当。

“再晚来一会儿就很危险了”

那年初秋的一天,依稀记得是个星期三,雨下得很大,仿佛想要瞬间消解夏天的余温。我刚在班主任宿舍躺下准备休息,突然电话铃声响起。电话那头声音有些虚弱,微微颤抖:“喂,许老师,你赶紧到我房间来一下,我流了好多血......”是老王!我披上衣服迅速就冲了出去。只见老王在卫生间,伛偻着腰,一手端着脸盆,一手攥着毛巾捂住口鼻,地上散落一团团被血染红浸透的纸巾,白毛巾也已被染红了大半,血水顺着毛巾滴落在脸盆,再看,鲜红的血水已覆盖了整个脸盆底部。血止不住!去医院!来不及清理老王脸上身上的血迹,来不及打伞,我立马扶着他踉踉跄跄上了车,放他平躺在后座。老王紧闭双眼,仍紧攥毛巾死死捂住口鼻,脸色惨白。我转身迅速坐上驾驶座,一脚油门,往最近的第八人民医院疾驶而去。没有先挂号,也没有先付钱,急诊医生做了最快速最专业的处理,血终于止住了。老王满身血迹,瘫软在椅子上,鼻子里因为被塞了止血药和纱布,鼓得像一个乒乓球。“你这个鼻子以前动过手术,很容易大出血,自己不知道吗?”医生一副心有余悸的样子责怪道。老王微微点点头,嘴里含糊不清:“以后一定注意,谢谢医生”,仍然双眼紧闭。“你得谢谢送你来这位,不是吓唬你,再晚来一会儿就很危险了!”我长舒一口气,看了看医生沾满血迹的白大褂和我同样血迹斑驳的白衬衫。

15年,大约是我五分之一的生命长度,也是上海市委党校75年建校史的五分之一。我和党校的生命都将延续,党校的生命固然要长久许多,但在我们生命交集里,我们和党校的故事仍将继续,平凡而美丽。我只是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党校人;我们是许许多多和我一样,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党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