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机关党建 >> 支部风采 >> 正文

【建校75周年征文】公开办学的成功范例

日期:2024-05-22 作者:周志成 来源: 浏览:

在开展庆祝建校75周年主题征文活动中,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老三届”!“老三届”,一般是指在校读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含以医疗卫生、文艺体育等事业单位为职业目标)的1966届、1967届、1968届三届初、高中学生。

“老三届”的成长十分艰难,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等各类生活中的种种困难都毫无遗漏地摊到这群人中!直至进入到现今21世纪20年代的中叶、时隔60余年后的今天,还有人在那儿抱怨当初的有关政策所产生的后遗症!但是,能够理解并从内心拥护现在各项改革开放政策、措施并身体力行积极推动各项改革措施落实到位的那么一些地方官员、领导者中,就有着这群人!

我是一名67届的初中生。按年龄来说是我们学校的弟弟——市委党校诞生于1949年6月16日,而我出生在1951年7月。我俩的大背景均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在党的阳光雨露哺育下茁壮成长!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一眨眼的功夫,市委党校即将迎来她75周年的纪念日;而我也在摇摇晃晃中将步入73周岁。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75年来的风雨历程表明,党校姓党的理念深入人心。全校上下一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办学治校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加强校(院)文化建设,更好地践行“为党育才,为党献策”的党校初心。秉承“现代化、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办学理念;弘扬“忠诚、求实、开拓”校训;全面发挥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 决策咨询作用,不断开创新时代校(院)发展的新局面。

作为67届初中肄业学生,我1968年12月被分配到上海市建工局材料公司工作。随着工作岗位的频繁变动,我愈来愈感觉自己的工作力不从心!随着我国高考制度的恢复,社会上迅速掀起一股“补文凭”的热潮。1985年5月,市委党校、上海市行政管理干部学院通过媒体联合对外发布招收秋季大专班广告。我毫不犹豫地来到三门路(原校址),办理报名及以后的入学手续。经事后了解,首批学员中,老三届学员占80%以上比例,其中不少都是“科、处级”企业骨干,少部分为技术干部。在开学前的新学员大会上,市经委的有关领导着重讲了正确处理好工学矛盾,遵守纪律,服从辅导老师的安排。现在回想起来,39年之前的情景历历在目。那次向社会公开招生大专班十分及时。当时的校长是江泽民同志,严家栋同志任常务副校长。校领导当时的决策很符合时代的要求,明确将来的文凭设计为不管是政工类还是经济类的学员都能用的“双文凭”!这样一来,解决了一些新学员的思想顾虑。其次,明确全市新招收进来的学员分为四大块,新学员均要按单位地址、家庭住址相继安排教学点。这样一来,遇到需要上课的二个半天的工作时间,均需要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以保证学员的出勤率。当时,我单位的地址和家庭住址都在普陀辖区内,我就被分在了三班。而三班的教学点就安排在在以普陀、静安、长宁为中心的曹家渡地区附近的长寿路纺织局干部学校内,靠近胶州路附近。另外一个教学点是安排在万航渡路近康定路处的轻工业局干部学校内,这二处的交通都十分便利。点心店等餐饮设施较多,方便学员用餐。如,纺织干部学校大门边上有那么一家“津宁馆”,地方不大只需消费一元就能解决午餐问题。如一碗酸辣汤当时只要一元,外加一碗米饭就解决了午餐问题。生意十分红火,生意一好老板将米饭钱都免了。第三,根据这批学员的文化状况的特点,精心组织人员编写教学大纲,外聘优秀的专家教授来授课,提前配合开展理论课的教学,如《国家公务员法》与别国的共同点和区别等。

1988年5月, 当我们这批人集中在一起拍毕业照时,我十分感慨:太不容易了!通过不间断地前后四年的业余学习,我在1988年6月基本上完成了高中和大专生的学业。作为老三届中的小弟弟,我总算结束了原来受过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而缺乏一纸文凭的窘迫。其实,同我有同样经历的大专班的同学中又何止于我一人呢?

注:1995年6月,作者通过市建委内部人员调整而进入建委党校工作;在其退休后不久,在市党校系统内部调整时,原建委党校改名为市委党校第三分校;2018年6月,市委党校第三分校整建制并入中共上海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