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教育培训是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对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传统。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政党相比较,干部教育的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及其取得的成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大显著特色。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和发展之初,就认识到举行党校教育的重要性。
作为一个刚刚成立几年的小党,各项工作千头万绪,斗争形势十分复杂,为什么从一开始就重视党校教育?中国共产党对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举办党校必要性的认识,是在领导革命的实践中逐步深入的。
一、十分重视建党初期的党内外宣传教育,是开展党校教育的逻辑起点
其一,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旧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体制之下。与之相应的封建的、腐朽的、落后的文化教育,不可能为中国革命、为党的事业准备干部和培养干部。其二,党成立之初的成员来源,主要是贫困农民、产业工人,要使他们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并自觉地运用这些理论开展革命斗争,必须首先对他们进行革命的理论武装。其三,党的初创阶段,各地党组织十分重视发展党员,但也出现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倾向,党内不时出现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如不及时解决,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认识到对党员及其所领导的革命团体(工会组织、农会组织、青年团员等)进行先进思想宣传、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把党员教育作为重要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党内教育。1921年7月,党的第一个决议提出,“因为工人学校是组织产业工会过程的一个阶段,所以在一切产业部门应成立这种学校”“工人学校应逐渐变成工人政党的中心机构”“学校的基本方针是提高工人的觉悟”。1921年12月,党在上海创办平民女校,李达任校务长,教员多数由党员义务兼课。1922年3月,党积极参与创办上海大学,培养很多学生走上了革命道路。
早在1923年,刘少奇、任弼时等就在湖南安源开始了创办党校的探索。1923年11月,中央执委会通过《教育宣传问题决议案》,这是党第一次对党内教育发布专门文件。文件提出,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党员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纲党章的宣传教育,加强党员对时事政治的讨论以及对中国现实问题的了解,要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集体主义人生观教育党员和群众,反对个人主义。
1925年,党领导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创办劳动学院,这是我国第一所工人干部高等学校。国共合作时期,在党的领导下,黄埔军、农民运动讲习所等也为党内教育和革命力量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为世界革命的组成部分,党员及其所领导的革命力量的教育培训,也得到了当时苏联等国际资源的支持。1925年,在共产国际和苏联支持下,创办了莫斯科中山大学、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培养了邓小平等一大批党的领导干部。
二、探索建立党独立领导的干部教育体系,是开展党校教育的直接动因
其一,第一次国共合作客观上促进了革命形势的积极发展,党的影响得到扩大,党的队伍也因此得到发展壮大。但党员队伍的急速扩大,许多新党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抱着革命的热情进来但对马克思主义缺乏真正的了解。各种左倾、右倾思想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其二,国共合作的形式是中共党员加入国民党内工作。这种在国民党内部合作的形式,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党自主开展活动,影响了党的作用发挥。也使共产党面临着可能忽视自身建设、被国民党同化,进而丧失自己独立性和纯洁性的危险。其三,共产国际在国共合作时期,在实际工作中倚重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而共产党自身则片面执行共产国际的决策指示,出现了许多矛盾。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采取敌视、排挤、限制等方式。这些因素,使党认识到在国共合作中保持独立性、加强自身建设的必要性。
1924年5月,党中央在上海召开执委会第一次扩大会议。这次会议的根本目的,就是总结国共合作以来的工作,研讨如何正确处理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关系,加强党对工农运动的领导,克服日益普遍的右倾思想,巩固和加强党的组织。会议决议指出,“党内教育非常重要,而且急须设立党校养成指导人才。”1925年1月,党的四大会议进一步强调,“设立党校有系统地教育党员……对于主义的深刻认识之必要。”1925年10月,中央四届二次执委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开办党校的问题,强调“各地党组织开办党校……确是一种重要工作”,并要求各地开办区委领导的高级党校和地委领导的普通党校。
1926年2月,党中央特别会议通过《开办最高党校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在北京及广州各办一长期党校”。根据中央部署,各地开始进行了开办党校的探索。如北京地委、上海区委、广东区委、湘鄂两区委分别或合办了北京地委党校、上海区委党校、广东区委党校、武昌高级党校。1926年,上海区委还开办了一所高级党校和一所初级党校。
三、党校教育在党的事业发展中不断壮大,成为党取得革命胜利和实现长期执政的“秘密武器”
地区性党校的创办及其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对于中央层面上创办党校打下了很好的实践基础。1927年国民党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党中央驻地迁移到武汉。4月,党的五大决定在武汉创办中共中央党校,并在中央机构中新设“党校委员会”。这是党的历史上、党的组织系统中第一次出现的新机构。5月,党中央决定组成中央党校筹备处。在中央层面创办党校,表明全党对党校教育的认识达到的一个新高度。但随着汪精卫公开叛变革命,党中央创办“最高红色学府”的设想无法实现了。
随着中央苏区的建立,举办党校成为苏区党的建设重要任务之一。1931年11月,苏区中央局创办苏区中央局党校,任弼时任校长。1933年,中央局从上海转移到苏区。同年3月,中央局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这是中央党校的前身。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停办。在一年半时间里,中央党校举办了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培训大约300多名干部。
1935年11月,即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中央党校在延安复校。1943年,毛泽东亲自兼任中央党校校长。延安时期,中央关于党校教育的基本方针、基本任务、教学内容、班次设置、学员管理等基本形成,党校教育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已见雏型。中央党校也成为高中级干部的集结地,成为培养革命骨干的大摇篮,在大规模培养培训干部、开展全党整风、召开党的七大等方面作出特殊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创建初期就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并克服困难认真推动、促进党员干部的教育和培养,举办党校教育,从而不断推动和促进党的事业向前,这是百年大党留下的重要启示和借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校因党而立、因党而兴、因党而强”、“党校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党校体系,专门教育培训干部,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有国外专家在系统考察党校教育体系后,甚至说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秘密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