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咨询 >> 学术著作 >> 正文

领导理论研究的中国化

日期:2018-09-26 作者:李明 凌文辁 来源: 浏览:

    我校领导科学教研部李明副教授及其博士生导师凌文辁教授合作完成的《领导理论研究的中国化:CPM理论的探索》一书获得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于2018年8月出版。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凌文辁教授突破并发展了国外领导行为理论“任务取向—关系取向”的两维结构模型,将领导者的个人品德作为文化特异性因素纳入到中国领导概念中来,提出了CPM领导理论。CPM领导理论是在继承和发展国外领导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文化特征,运用行为科学方法所建立的新的领导构念,具有典型的中国本土化研究的特征。

    该著作在坚持领导理论研究中国化的理念前提下,对30多年来的CPM领导理论研究,尤其是近些年关于CPM领导理论的动力机制及其有效性研究等作了系统完整的介绍。首先,在对国内外领导理论的演变发展进行评述的基础上,介绍CPM领导理论的形成背景、模型建构、概念内涵及其与家长式领导的比较,以及中国人内隐领导理论对CPM模型的验证。然后,考察CPM领导行为三因素之间的动力学原理,并探讨CPM领导行为对下属行为态度及和谐组织认知的影响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最后,对CPM领导理论的中国特色及其普适性意义作以讨论,回顾CPM领导理论研究的30年历程,并展望了我国本土领导理论研究的方向。

    该著作认为,CPM领导理论研究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代背景下,突破了西方“关心工作”和“关心人”的两维结构模型,提出“个人品德”是中国人评价领导者的一个关键因素。领导力不仅是领导者所代表的组织机能的展现,也是领导者个人品质的外在表现。因此,领导的概念既包括组织机能因素,也包括领导者个人品质因素。本著作的一个重要命题就是领导者的“品德魅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发挥领导有效性的过程中,领导者的个人品德(C因素)不仅发挥着最强的影响作用,而且会对绩效达成机能(P因素)和团体维系机能(M因素)产生增强型的调节作用。CPM三因素的动力作用机制表明,领导者的道德品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通过行为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对相关思辨性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所得出的研究结论为我国“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选拔和任用标准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领导科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一方面,领导科学需要积极回应社会现实,思考并解答新时代领导活动中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领导科学也需要加大理论研究的力度,着力开展中国本土领导理论的研究。回应新时代,领导科学研究需要在指导思想、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该著作以纵贯30多年的CPM领导理论研究为例,从开展中国化领导理论研究的背景、出发点、研究思路,到研究设计、量表编制、结果讨论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详细的介绍。既有历史的回顾,又有数据的分析,是对中国领导科学的一个精简总结和回顾。该著作提供了一个行为科学的研究范本,对开展中国本土领导理论研究具有较强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著作中论述的量表工具、技术方法等,对于开展领导学研究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注重将社会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趣味性和启示性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基于行为科学的微观数据研究,能够让人们从一个新的科学视角来理解“以德为先”“和谐”等政治学和哲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