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些后悔决定来写这部著作的读书体会了,因为这是我在马恩著作中所见过的最晦涩难懂的一本书了。
我仔细看了编辑说明,它是从德文版和俄文版相互参照翻译而成,加上写这些手稿时,年轻的马克思使用的是他作为哲学博士的专业语言,并且由于对于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引用和批判,有许多哲学概念和哲学陈述,所以这真不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我在粗粗学习一遍多(第一遍纯属浏览)之后就能理解的。同时由于马克思并没有把它当成需要出版的书籍而精心整理,仅仅是一部手稿,而且缺失很多,所以内容跳跃,主线梳理很困难。
但正是因为是手稿,它把年轻马克思全新创造性的理论思想鲜活地展示出来。虽然不敢苟同 “出道即巅峰”的评价,但相对于《资本论》的人书俱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种天然灿烂的感觉。这些手稿搁置了88年,直到20世纪才被发现,所以我向老师提问这份手稿的真伪性(尤其是同时有德文俄文两个版本同时刊印,这时母本在哪里)。但里面马克思独有的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无疑。
这部著作的核心内容是“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虽然在马克思所处的那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极度对立、对抗的时代,我觉得有些用辞一定是那个时代背景下产物。但其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是马克思所有著作中最浓郁的,不像后来作为无产阶级战士的马克思那么锐利刚强。
《手稿》中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是“异化劳动”。“异化”是一个哲学概念,它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事物最终变得与人类相异或者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成为外来的力量,从而支配人类。例如,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应该更好地服务于人的生活。但是,往往文化反过来成为人的主人,人反而成为文化的奴隶,这就是文化的异化。人的劳动被认为是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成为主导力量,工人被劳动所奴役,劳动被异化。
劳动是如何异化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没有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他只是一种可以提供劳动的工具。当劳动者劳动时,他不是人;他生活时,他才是人。因此劳动中的非人自我已经成为一种不属于自己的存在,与生活时人的状态相对立。劳动者工作得越多,对立的异化的自己就变得越强,相应的未被异化的自我就变得越弱。因此,劳动者在工作中会很痛苦,会发自内心抗拒劳动。但他又必须要靠劳动生存,也就是为了让自己活着而不得不靠异化的自己工作。这样,劳动成为主人,劳动者成为奴隶,会憎恨这种劳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愿意工作,梦想财务自由应该和异化无关吧)。
马克思在这部著作中论述了劳动异化的四个方面,即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劳动者同他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劳动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当代中国社会有异化问题吗?当课堂上屏幕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在想马克思是否是一个穿越时代的人,这同时也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价值”这个问题。
《手稿》将科学的共产主义定义为人道的自然主义。马克思强烈批判了“粗陋共产主义”,提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概念,认为这个社会拥有属性特征是:完全废除私有制;积极扬弃一切异化,使人回归社会;消除一切对人性的压抑;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和敌对关系。马克思还特别指出,私有财产的扬弃是合乎人性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整个观念是追求人的真正自由和全面解放。
《手稿》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共产主义是我们的信仰,我们为此奋斗终身。所以读马克思原著,尤其是这份珍贵的《手稿》,就是要不断思考,这有助于我们正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比如社会阶层贫富分化、贫困现象依然存在等问题是否会产生人与人的关系异化问题,比如在医院的绩效分配问题上,是否要从源头看有无异化劳动的问题。
这本著作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值得我们再读再思考,相信一定为自身的管理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依据。
(作者为2020年上海市党外中青年培训班学员)